愛己愛人愛社會愛國家
踏入2022年首小時,最少有5名嬰兒成為「元旦BB」,父母接受訪問時均表示 ,希望孩子她快樂健康。 快樂究竟是垂手可得還是遙不可及呢?香港小童群益會「兒童快樂調查 2021: 希望感與快樂」研究顯示 ,近年兒童的快樂指數有所下降 , 其中15 至 17 歲的青少年的快樂程度較低;而對於未來一年的生活,15 至 17 歲青少年亦較其餘年齡組別
對各方面前景的信心較低、負面感受較多。是甚麼原因使青少年不快樂呢?
有關研究更反映當中來自綜援家庭的兒童的快樂程度較低。即今天連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未能顧及,何來談未來?
15 至 17 歲的青少年思想開始成熟懂事,隨著接近成年,獲得快樂的感覺定必有別於其他較低年齡層的兒童,他們的
快樂不再只限於吃喝玩樂,同時需要找到成就感及發展方向。部分青年在成長路上面對不少困難,有些不是他們可以
自行克服或解決的,例如經濟條件。我們都知道,許多經濟條件優渥的學生,往往外語能力會比較優秀,這是因為他
們家裡可以承擔額外的支出,使他們可以在學校以外獲得更多的學習支援,例如補習或參與外國交流團,從而亦使他
們可以更有能力和條件為自己的未來作出選擇。
以前的年代,我們常會聽到不少父母要子女中學畢業就投身社會,幫補家計。現在社會好像已遠比昔日富裕,我
們以為早已沒有這種故事,但其實同樣道理,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能夠接觸的事物和機會,無可否認地會比經濟條
件優厚的學生少。當他們看到身邊不必擔憂經濟問題的同學,可以全心全意地學習,而他們則可能還在擔憂家裡的開支,那麼,他們不是比一般同學在升學路上崎嶇得多嗎?試想想,這些青年,可能因種種原因,導致考試成績不如理想,未能直接升讀大學,而即使他們選擇繼續學業,並以完成大學為目標, 但當中不是沒有其他經濟考慮的?因為他們即使不必考慮學費,但他們的讀書年期可能會比其他學生長得多,而同時亦繼續學業放棄了尋求全職工作, 無法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更甚者,部分學位課程可能只可透過免入息審查貸款來完成,畢業時已一身巨債。許多青年選擇
繼續升學, 無非想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但這種情況,他們看到甚麼改善可言?哪裡還有邁向未來的動力呢?
與此同時,許多學生選擇升讀大學,並不是他們心裡的首選,他們可能有其他興趣和技能,只是常規學校課程未
能讓他們一展所長,而他們只看到除了考入學就別無選擇的假象,只可以選擇修讀不合自己性情的學科,還談何快樂?我們是否快樂,跟我們眼前有多少選擇不無關係。 假如學校能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有更多學科以外的體驗和機會,這一定程度上可收窄經濟條件所造成的貧富影響, 也可讓他們知道除了學術成績,還有其他可讓自己邁向理想人生的道路。
位於南朗山道的瑪利灣學校是一所群育學校,當中的學生不少面對上述的困難,所以本學年逢星期五,就以豐富
學生的體驗為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上的選擇,讓同學們回來校園時,感覺自己是身處在快樂的環境。每個星期五, 學校安排情緒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技能教育及知識型才藝學院。其中技能教育和知識型才藝學院,讓學生有機會於校園或校外選擇學習一些符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技能和知識,包括美容、流行音樂、香薰蠟燭、美髮造型、
西式甜品製作、排舞、作曲和編曲等,部分課程更到外上課,並可獲得證書認可。例如美髮造型的課程,學生就有機
會到一所國際美髮學校參與課程,有機會運用專業器材及專業美髮與造型設計的知識,不少平在常規課堂學習動機較
弱的學生,在這些課程中皆表現得躍躍欲試,樂在其中,有些更甚至從中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條件,但絕對可以製造符合他們成長經驗的學習環境。若我們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選擇,使擁有不同興趣和才能的他們感到有自己一展所長的機會,這樣,他們才可看到自己的未來,感覺自己有路可選,有路可走!
我相信一個能提供快樂環境的校園,配合實則多元的學習規劃,才可為他們營造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當年青人覺得有未來才能愛己、愛人、愛社會及愛國家。
撰文:
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
(文章刊登於知識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