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未來技能學校
在出生率持續下降及移民潮的雙重打擊下,學生人口持續下降,但這正是提升教育質素及擴濶青年視野的契機。根據香港青年協會在去年進行的調查,總結了我們的學生必須要掌握六項未來技能,當中包括數碼技能、創新解難、人生規劃、溝通協作、全健管理及抗逆應變等範疇。
無可否認,最受學生人口下降影響的大多是取錄較多第三組別(Band 3)學生的中學,但這並不代表這批來自第三組別學校的教師專業領域比第一組別的老師有任何差別,相反他們在處理學生行為及情緒方面的問題更為嫻熟,絕對是協助教育局落實價值觀教育的瑰寶。比如我目睹過這些老師們以中秋節為題,配合科技及創意媒體的元素,引導學生明白現代中國航天科技成就斐然,真正體驗科技教育與國安教育二合為一。近至九一八事變悼念活動,老師以深入淺出的互動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和平的重要性;若果我們善用不同組別學校老師的特點,配合不同科目特色發展國家安全教育,協助青年人以知法守規的態度,正面回應國家安全教育的發展,相信是一項對未來社會的絕佳投資。
另外,近日有移民顧問發表報告,表示有八成五的內地受訪者考慮將子女送到香港升學,原因是香港的教育環境較佳,以及認受性高,有助其子女日後銜接海外大學。香港應該把握眼前的機遇,於不同地區,就未來社會需要設立技能教育專才學校,例如,以過往設立工業中學的理念,開設數碼技能為專科的中學,建立真正多元的教育模式,應對國內及本地學生的多元發展需要。這樣才是發揮真正的獅子山精神,化危為機,提升教育質素,拓闊青年人的出路。
教育局作為全港教師的最大僱主,在官校啟動調配機制,妥善解決超額教師的問題。局方對其他受資助學校的教師也應一視同仁,才能彰顯局方對教育的擔當。
對殺校零容忍
在出生率持續下降及移民潮的雙重打擊下,教育局不單沒有為緊守崗位的教師謀出路,反而手起刀落將兩間官校合併,並指示收生重災區的中小學提交自救方案,盡顯局長會計出身精打細算的本色。原來在局長眼中,學生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甚麼培養正確價值觀、建立國民身份認同,都不及節省預算重要。面對局方在教育界風雨飄移下還要向教師開刀,我義無反顧要為默默耕耘的同工說出公道話,這也是促使我出來參選的感召。
殺校潮由2004年在小學開始,然後蔓延到中學,對教育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對教師士氣帶來無法彌補的打擊。當時不少教師為保留教席,忍辱接受0.5甚至0.3的學位教師(待遇),更有新入職教師領著教學助理的薪酬肩負起全職教師的工作,教師尊嚴慘被蹂躪。現在局方故技重拖,搬出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為藉口,以掩飾自己多年來錯漏百出的策劃,並冷酷無情地剝奪弱勢學校孕育學童心靈成長的機會。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我絕對不能啞忍,誓必要團結各位同工跟局方周旋到底,對殺校零容忍,同工一個也不能少!
局方既然已掌握十八區中小學的剩餘學額及學生人數,何不透過調節派位機制讓各區的派位更趨平均?在收生的重災區,各個分區教育主任,何不跟學校商議如何開設鍛鍊技能而非學術主導的課程,並透過師資培訓令教師能教曉學生一技之長,而非局限在知識上的傳授?誠然,這些建議只是拋磚引玉,在匯集各位同工的智慧後,定能設計出更合適的方案。但這些構思總勝過局方一刀切殺去收生不足的學校,並將多年來委身於「燃亮自己、照耀學生」的教師視如草芥。
動輒花費億元資助交流團面不改容,穩定教師團隊士氣卻錙銖必較,這是對當下教育局的最佳寫照。我鄭重向85,117名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選民作出承諾,在當選後定必會竭盡所能,以立法會議員的身份監督教育局的運作,以確保教師在穩定的環境下專注教學,教師尊敬不會絲毫受損。
撰文: 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
插圖: 鄧曉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