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流動(一之三)

未來@流動(一之三)
 

I: 未來掌舵人感到沒有明天
 

        青年是未來社會的掌舵人,但據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三〇三區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向八百零三位年齡介乎十八至三十歲的香港青人進行一個題為「香港青年對未來的看法」問卷調查二零二一, 結果發現每四個大學畢業生,就有一個認為畢業後「多數」及「一定」無機會從事理想工作,顯示大學生對工作前景感悲觀。此研究更指出約六成受訪者願意離開香港,前往中國以外的地方發展, 與及受訪者對香港社會未來的樂觀程度評分僅二點九五分(十分為滿分)。是什麼令我們的「未來」掌舵人放棄了我們的明天?

 

II: 築建未來,由青少年做起
 

        「未來」是由許多個「今天」所組成的,人類是需要通過培養才可成材的。不同成長環境的青年正面對著不同的成長困難,可是現今社會的青年政策尚未到位,尤其對於廿一歲前已因各種困難而輟學, 又未能就讀毅進課程的青年,欠缺實質支援和培養。按政府數據,這群青年有一萬二千一百名,他們的年齡介乎十五至二十歲,中三輟學、未有工作又未合乎修讀毅進課程的資格,我們是否可以為這群「雙失青年」及早提供支援呢?

        教育局於二零二一年四月向全港中學發出「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通函,除公布核心科目的課時將會削減,亦指出多出的課時可讓學生按個人興趣多讀一個選修科;引用教育局這份「通函」, 學校在新的措施下,可以「按校情和學生需要釋出不同程度的空間,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和發展需要。所釋放的課時可以便利學校提供更多元選擇,如讓學生增修一個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

        綜觀社會現況,有關政策局實在有急切需要把握今次這個優化課時的契機,重新推動應用學習,以配合社會未來發展及協助我們的青少年重建「未來」。

        考評局資料顯示,香港高中生對「應用及職業教育課程」參與度徘徊在百分之十至十五,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國際標準。問題正在於此! 香港的學制沒有照顧非學術型學生的升學發展,在芬蘭及德國,兩國均於高中實行職業與學術「雙軌同行」體制,學生完成初中課程後可以因應自己的升學興趣或擇業能力,選擇升讀職業型或學術型高中,之後可直接升讀知識型大學或應用型大學。 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協助年青人因應自己的技能發展,給予適當的升學機會嗎?

 

III. 青少年要支援而不單是資源
 

        OECD、芬蘭、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若能協助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擇「學術」或「應用」教育之路,以極彈性的雙軌教育制度,培養多元人才,就能社會需要。當然,我們不能直接將海外模式直接植入香港,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公平對待知識型及技能型的學生。

        在芬蘭,學生完成初中後,可以選擇就讀為期三年的職業培訓學校,課程除重點為針對勞工市場需要,亦提供在職學習機會,更配合五十多項職業資歷認證,使技能型的學生於職業培訓學校所得的資歷與知識型大學畢業的學生相等,從而平衡人才發展。

        現在的香港教育,不是欠缺資源,而是欠缺支援。香港學術型大學有為學生提供到企業實習的機會,但是除醫學、護理及酒店管理等應用型學科會有較多實習時數外,普遍實習都不超過六個學分,及只有一至兩次暑期實習。 加上實習過程欠缺軟技巧及心理素質支援,基本上只從「僱主」的角度來挑人才,當下是否可透過於中學開展正規應用學習教育,嘗試從支援技能教育發展的方向,加強學校與商業機構的聯繫,如有系統的實習配套:包括職業相關的表達能力(文字、說話、圖像、科技應用)、職業相關的社交技巧等。

        青年所需要的機會,並非重天而降的,更多是由社會的許多人開拓給他們的。您願意為我們未來的掌舵人提供一個機會嗎?

 

撰文:
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持續教育處高級顧問鄒兆鵬博士
(文章於2021年9月13日刊登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