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流動(三之三) 擁有技能也要懂得經營自己

未來@流動(三之三)
 

擁有技能也要懂得經營自己

 

        近年社會鼓吹職業技能培訓的呼聲日趨響徹,不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在國務院政策例會中介紹《「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有關情況,香港政府亦計劃於大學開展應用學位課程。本來在社會謀生,學習一
技所長,應是理所當然!但華人社會自古重視科舉及學術成績與白領階層,其他藍領的百工行業常被「看低一線」。

 

        有人會笑說「少時不讀書,將來做運輸」,但做運輸也是一技之長,要懂駕駛不同類型的車輛,不是單純付出體
力就可以做到,而且收入也不比文職人員低。另外,從前的電視劇、電影往往塑造「車房仔」為低賤的工作,但在外
國做「車房仔」的薪酬亦同 樣遠比不同文職優厚,反映一個社會對一項技能的尊重。香港不時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一些刻薄的笑話,有人以給予對方機會為由,請對方免費修圖;也有不少從事設計、攝影、文字工作的自由工作者被壓
價或「走數」,白做一場。這些都反映我們社會如何看待一門技能。真正沒有出路的不是沒有技能,而是沒有尊重。
於是,年青人會感到學一技之長是讀書不好及遜人一籌。

 

        社會得以前進,毫無疑問是有賴一群擁有不同專業技能的人在不同領域支撐著。社會只要對各項技能人才抱持尊重,青少年亦會更覺一技之長有助立身處世,讓他們更願意朝著自己的專長發展。 接下來,就是我們對各類技術職工的看法,除了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心態,有時亦可能因為這類專業人士個性硬朗,予人粗魯的觀感,給人一種負面印象,自然使各界對他們又多一重偏見。 由此可見,即使有了一技之長,還要懂得如何經營,給予普羅大眾一個正面的形象。

 

        所謂經營自己,就是待人接物的態度,而我們對人的態度往往受情緒牽引,故此如能管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好
好經營自己的事業,盡展天賦。近年積極推行技能教育的瑪利灣學校,亦注意到學生不可單憑技能就可發展自己,故
此配合情緒教育,讓學生們從 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繼而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培養處理事情的韌力,選擇以耐性及理性解決問題,學會待人處事,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瑪利灣學校希望通過提升內在動機,培養學生有自我完善的
動力,在待人處事上自我反省和檢討,才可讓自己最好的一面好好展現於人前。學校通過每周的情緒教育課,讓學生
掌握認識情緒、管理情緒、提升韌力、人際關係、提升內在動機等五方面的技巧,訓練學生以更理性的方式處事,並
運用在技能教育的學習上,這樣對於學生將來建立自己的事業就更是事半功倍了。

 

        我們知道,許多時會再次光顧一間小店,再次選用一間公司的服務,不只是因為那些小店的產物或公司的技術優秀,更重要是那些公司的服務態度,要是他們自恃優秀,忽略客人的感受,那麼客人寧可選擇其他代替品,也不會「返
轉頭再幫襯」。 早年的士市場面對競爭,網絡上就不少人大肆吐糟,表達對的士司機的服務態度的不滿,寧願選擇其他不會令自己受氣的服務。由此可見,即使我們有一技之長,欲藉此立足社會,仍有賴良好的情緒心態配合,才可靠著自己的技能長做長有。

 

        社會各界積極提升對職業技能的培訓和尊重,無可否認有助年青人開拓更廣闊的出路,但學會一技之長的年青人
能夠走得多遠,除了身上技能的硬實力,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軟實力。近日又興起武俠電影熱潮,容我以此比喻作結。
武俠故事中, 能力超卓不群的人很多,但心術不正的高手往往招人仇視,不得善終,而能夠走到最後的主角,就是心態上的不同,他們有高超技藝,卻不是每每以武力解決問題,更重視以仁德服人,致使受人景仰,揚名立萬。一個人
技術能力高低還不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所謂「心態決定境界」。 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年青人以更好的心態發展自己所長,才可於社會中順利發展。

 

撰文:
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持續教育處高級顧問鄒兆鵬博士
(文章刊登於知識雜誌2022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