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

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方面

  1. 根據正確、 建基於事實的資訊進行討論,以對課題建立整全、客觀的認識;
  2. 了解、接納、欣賞和愛護自己和別人, 過健康、積極、勤奮、有意義的生活;
  3. 了解個人在社會和國家的角色和權責,包括尊重法治、 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責任;
  4. 掌握正確的個人理財知識; 
  5. 了解政府管理公共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公共財政政策; 
  6. 了解國家和香港經濟的特點和概況;
  7. 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 並了解《基本法》 規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

  8. 了解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 

  9. 認識國家安全的含意,明白《 香港國安法》對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10. 了解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係,明白應對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互相合作;

技能方面

  1. 建基小學階段的學習,進一步發展各種生活技能; 
  2. 反思個人行為,持守和踐行正確價值觀,加強自我改進的能力;
  3. 發展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技能; 
  4. 發展處理和詮釋與經濟表現指標和趨勢相關的數據、統計表及資料的能力;

  5. 對配合課程、已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出具識見的分析及合乎法理情的判斷;

  6. 發展和綜合應用各項共通能力,包括溝通能力、 數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協作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方面

  1. 重視家庭的價值, 愛護家人;
  2. 理解、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觀點及生活方式,支持多元共融社會的發展;
  3. 發展和培養恰當的金錢價值觀和負責的理財態度; 
  4. 關心社會,以理性、守法、具誠信和負責任的態度服務他人和社區,以及在日後為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
  5. 認同國民身份,加強國家觀念,關心國家發展, 以及在日後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
  6. 具備世界視野, 關心人類共同福祉;以及
  7.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發展人文素養, 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負責任的公民。

生活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目標

  1. 了解和接納自己及過健康生活;
  2. 發展與朋輩、家人及社會其他人士的有效溝通能力,認識建立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3. 就個人問題,以及一些可行和能達成個人目標的短期和長期計劃,發展作出具識見及負責任的決策能力;
  4. 了解個人、企業及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並明白三者在資源分配及使用的決策上的相互作用;
  5. 發展相關技能來詮釋和處理經濟指標和反映經濟表現趨勢的數據、統計表及資料;
  6. 了解本地、國家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7. 了解不同社會團體的特點,以及團體之間及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
  8. 了解本地、國家和世界社會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培養對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份,以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
  9. 明白不同團體各自持有的觀點,以及具備的不同背景和利益,發展對社會議題作出具識見和合理判斷的能力;
  10. 培養對公共事務的熱忱,裝備自己,以負責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
  11. 學習自我管理和獨立,以及願意反思和釐清自己所作決定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觀及態度;

  12. 了解本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態度,包括權利與義務、自由、法治、社會公義、民主、平等機會、包容、多元性、廉潔、誠信、正直、同理心及守望相助等,以及培養欣賞和尊重這些價值觀和態度,並作出反思;

  13. 培養開放的態度,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學習目標:

  1. 加深了解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及相關的知識內涵;

  2.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多角度思考;

  3.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建構知識,理解課題的複雜性、決策的過程和面對的挑戰,從而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分析,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4. 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和認同,同時欣賞、尊重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

  5.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以及強化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包括慎思明辨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處理數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6.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