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安排 / 策略

上課模式

學校以獨立學科模式開設本課程,讓學生能在初中階段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面貌有整全的認識。本課程的設計以時間為經,歷史發展特點為緯, 教師按課程的編排以組織教學次序,幫助學生掌握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並鞏固「時間、延續與轉變」的觀念。本課程亦重視透過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及整理歷史資料,並以求真持平的態度分析及評價不同的 史事,從而培養他們客觀分析與評價史事的能力。可供學生研習的資料類型多元化,包括圖片、畫冊、檔案、奏疏、日記、紀錄片段、電影、漫畫、書籍等。教師按學校的情況、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蒐集、剪裁及編排合適的資料,勾劃重點,指導學生研習資料。教師按學生的特性,建立研習歷史技能的架構,有策略及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掌握理解、辨識、分析、比較、印證、詮釋、論述、評論等不同的歷史研習技能,提升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和興趣。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教師因應學生特質及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組織學習活動,提升學與教效能。教師亦應配合不同策略,適當地讓學生多動筆,有策略地培養學生文字表述的能力,如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史實建構論點和論據,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強學生利用文字申述歷史觀點的信心及評論史事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分析、邏輯思考與組織等學習能力。 

 

多元教學策略

本校的中國歷史科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照顧不同的學生學習需要。 
 

(1)直接教學法

教師發揮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直接以簡明及連貫的方式講解,能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直接、迅速地掌握學習重點,啟發探究興趣。教師必須先對課堂內容有清晰 的理解和掌握,預先將要教授的內容整理,計劃好教學活動(如提問、討 論)。在課堂裏,教師控制課堂節奏,引導學生跟從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活動,一步一步的達致預期學習成果。 
 

(2)圖示法學習

運用圖表、圖形、概念圖、時間線、漫畫等不同圖像方式,把複雜或抽象的歷史脈絡分拆為數個重點,將彼此的關係、發展過程清晰展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作出變化調整,但主要目的均在於簡明扼要呈現「點」與「線」。「點」是指學習重點,「線」是指歷史發展脈絡,讓學生在龐雜的歷史事件中,抓住重點,辨識朝代特色、史事發展、因果關係等。 
 

(3) 文本閱讀

閱讀有助培養思考、組織及分析能力,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擴闊他們的歷史視野,並能發展學生共通能力,提升其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文本閱讀即利用歷史學習閱材,讓學生透過理解、提取、批判、組織、評鑑,在閱讀過程中按步遞增歷史知識,從閱讀進到歷史思考。教師亦可提供不同學者的歷史學習閱材,讓學生能從更多角度了解史事,培養他們客觀持平地分析與評價史事的能力和態度。歷史文本閱材豐富,除以文字表述的文獻、文章外,亦包括能被觀察的圖像、廣告、電影等,可見歷史文本閱材的多樣性,教師宜選取切合學生能力的歷史文本閱材,提供引導問題。閱材及問題設計方式沒有固定規範,可在整篇資料後設置不同形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理 解、思考;亦可將資料分成小段,於每段設問,循序漸進,由易而難。 
 

(4) 創設情境學習

透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感知、理解學習內容,誘發學生的思古幽情,令學生移情共感,將知識與情感結合,培養同理心。教師因應不同的學習內容,模擬歷史情境,例如走出課室(如參觀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利用實物,增加共鳴;亦可在課堂中透過電影復現歷史場景、背景音樂、歷史片段,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還可透過角色扮演、戲劇創作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代入歷史場景、人物,體會及了解前人思想、感情與事蹟。 

本校的中國歷史科學習不局限於課堂內,當有有合適的機會時,會充分運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發展全方位學習。而實地考察、博物館學習是歷史教育的特色,也是全方位學習活動的體現。實地考察旨在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踏進歷史現場,親身接觸歷史文物,使他們對歷史事件及現象產生真實感,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投入歷史的學習,建立歷史意識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