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各級課程大綱
中一
歷史時期:史前至夏商周
學習重點:中華民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 | - 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如仰韶、 良渚文化)及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
- 夏、商、周三代的興替概況。
|
2. 西周的封建 | - 封建制度的內容、作用(如鞏固統治)及其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
|
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 |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厲 行變法 (如商鞅變法)與 百家爭鳴。
延伸部分* 人物個案研習:孔子、蘇秦 |
歷史時期:秦漢
學習重點: 統一國家的形成與中外文化交流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秦朝的統一 、 統治措施及衰亡 | -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中央集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厲行法治、 統一貨幣及度量衡、修建長城、開發嶺南)與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版圖-香港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 秦朝滅亡的原因與其後的楚漢相爭。
|
2. 兩漢的政治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 | - 西漢的建立與漢武帝的文治(獨尊儒術、士人政府)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 昭宣以後戚宦政治的出現與漢朝的衰亡。
-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延伸部分* 道教的形成、科技發明(造紙術與天文儀器的發明)。 |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學習重點:長期的分裂與南北方的發展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 | |
2. 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 - 北方的政局(胡人內徙)、孝文帝遷都及其推行的漢化措施(文化及風俗)與影響(如民族融和)。
- 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
|
3.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 | |
歷史時期:隋唐
學習重點:隋唐的統一、發展與開放的社會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隋朝的統一與開皇之治 | - 隋朝的統一、開皇之治的措施(整理 戶籍及授田、置倉窖)對國家發展 的作用與影響。
|
2.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 | |
3. 唐的建國與盛世 | - 唐的建國、貞觀之治的治績(確立三 省制與科舉制、用人唯才和擴展版圖)與影響。
|
4. 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 | - 安史之亂的始末、唐中葉後的政局 (如藩鎮、宦禍、黨爭、民變)與唐的衰亡。
|
5. 開放的唐朝社會 | - 婦女的生活面貌(如服飾打扮、社交娛樂、婚姻)與地位;
- 唐代海上貿易與交通的發展,及與周邊國家/地區(如日本、朝鮮、阿拉伯等)的關係;屯門鎮的設置及其在海路交通上的地位。
|
中二級
歷史時期:宋元
學習重點: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 | - 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強榦弱枝、重文輕武)的制定。
|
2. 兩宋政治及經濟的發展 | - 宋代的文人政治、改革(如王安石變法)與黨爭(如新舊黨爭)。
- 北宋的商業(貨幣經濟)與城市(汴京)發展;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如茶葉、絲綢、陶瓷)。
延伸部分* 邊疆民族政權(如遼、夏、金、蒙古)與宋室和戰的概況。 |
3. 元朝的統治 | 延伸部分* 重要發明西傳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
歷史時期:明
學習重點:君主集權國家的建立與國勢的張弛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明代的君主集權政治 | |
2. 明代國勢的張弛 | -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如貿易發展)。
- 明代的國防建設與都城建築:
- 國防建設:明長城
- 都城建築:北京城
延伸部分*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及影響。 |
歷史時期:清
學習重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外力的衝擊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清朝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 - 清朝的統一與清初盛世。
- 對漢、蒙、藏、回、西南等民族及地區所實施的統治政策及成效。
- 清代的中衰(如吏治敗壞、社會不穩)。
|
- 外力衝擊與內憂
| - 西力東漸、兩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包括英國佔領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 太平天國運動對清廷統治的影響。
- 甲午戰爭的背景、《馬關條約》對中國政治、外交及經濟的影響(包括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及英國租借新界)。
- 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辛丑條約》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
- 清廷的圖強
| - 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及清末新政推行的目標、重要措施與影響 。
|
中三級
歷史時期:中華民國
學習重點: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 - 晚清革命運動的發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香港在革命運動中的角色。
- 軍閥政治的概況及其特點。
-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四運動。
-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白話文的應用/女權興起/起消閒娛樂)。
|
- 國共合作與分裂
| - 國共於1924至 1937年由合作到分裂(聯俄容共、清黨、圍剿與長征)到再合作(西安事變)的歷程,兩黨關係轉變的原因及對當時政局發展的影響。
- 1920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 -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
|
- 國共內戰
| |
中三級
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
學習重點:共和國的成立、發展及改革開放
課題 | 學習內容 |
1. 建國至1978年間的內政與外交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0至1953年間的政治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推行及影響。
- 「文化大革命」的成因、經過及影響。
- 1950至7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
- 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 改革開放政策
| - 改革開放政策的目標、重要措施(農工商業改革、成立經濟特區)、成效及其面對的困難。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及地位。
- 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
延伸部分* 比較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轉變(衣、食、住、行)。 -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歷程;《基本法》的制定;香港回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和發展概況。
|
2.2 7大學習宗旨:
中國歷史科強調培育國家觀念、中華文化、價值觀教育、主動學習。
2.3 國安教育及價值教育
根據《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其中一個更新的學習宗旨,是讓每個學生能夠「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要達成上述宗旨,加強價值觀教育至為重要。
本課程強調透過對歷史人物及史事的認識,培養學生優良的品 德,以及個人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這種價值觀和態度十分重要,教師應讓學生從不同歷史人物的言行,以至探究不同事件的發展與變遷過程中,從史料出發,辨識史事、明辨是非、鑑證求真、發展思維,從而培養以史為鑑、繼往開來的精神,以及「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等重要的價值觀。
透過本課程,學生能從歷史維度認識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及文化的傳承,例如從「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及「建國至1978年間的內政與外交」的課題, 學生可從歷史維度認識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歷史源起與訂定的過程,從學習過程中增加對國家及社會的了解,建立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非華語學生亦能透過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以及本地歷史的發展,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的精神,從而培育互相尊重及關懷不同文化與傳承的態度,增加其對社會的歸屬感,有助他們融入、並建立和諧共融的社會。
本課程加入香港發展的課題,讓學生研習與中國歷史相關的香港重要史事,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國家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生對國家及社會的歸屬感,並明瞭《基本法》的來龍去脈。教師在教授香港發展的相關課題時,可以自然地連繫到《基本法》教育的元素。
下表展示本課程中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課題/學習內容。
中一級 |
歷史時期 | 單元重點 | 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課題 / 學習內容 |
秦漢 | 統一國家的形成與中外文化交流 | -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中央集權、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厲行法治、統一 貨幣及度量衡、修建長城、開發嶺南) 與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版圖-香 港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
隋唐 | 隋唐的統一、發展與開放的社會 | - 開放的唐朝社會(選教課題):
- 唐代海上貿易與交通的發展,及與周邊國家/地區(如日本、朝鮮、阿拉伯等)的關係;屯門鎮的設置及其在海路交通上的地位
|
中二級 |
宋元 |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 - 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 *與海外貿易(如茶葉/絲綢/陶瓷)
*此部分亦會提及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 南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概況(如製鹽業、採珠業) |
清 |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外力的衝擊 | *此部分亦會提及清初遷界對香港地區發 展的影響 - 西力東漸、兩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包括英國佔領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 甲午戰爭的背景、《馬關條約》對 中國政治、外交及經濟的影響 (包括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及英國租借新界)
|
中三級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 | - 晚清革命運動的發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香港在革命運動中的角色
- 1920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共和國的成立、發展及改革開放 | - 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
-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歷程;《基本法》的制定;香港回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和發展概況
|
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課堂的探究學習及課外的考察參觀活動,鼓勵學生要抱持開放及尊重前人貢獻的態度,欣賞和傳承作為人類共同經歷的歷史與文化,從而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價值觀教育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其中一個不可或缺部分。本校透過推行中國歷史科課程,致力鞏固價值觀教育,藉着認識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及重要事蹟,例如從兩漢通西域、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清廷的圖強等學習內容,讓學生能欣賞,並學習前人堅毅、勇於承擔、轉變與革新等精神 。
3.2 多元教學策略
本校的中國歷史科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照顧不同的學生學習需要。
(1)直接教學法
教師發揮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直接以簡明及連貫的方式講解,能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直接、迅速地掌握學習重點,啟發探究興趣。教師必須先對課堂內容有清晰 的理解和掌握,預先將要教授的內容整理,計劃好教學活動(如提問、討 論)。在課堂裏,教師控制課堂節奏,引導學生跟從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活動,一步一步的達致預期學習成果。
(2)圖示法學習
運用圖表、圖形、概念圖、時間線、漫畫等不同圖像方式,把複雜或抽象的歷史脈絡分拆為數個重點,將彼此的關係、發展過程清晰展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作出變化調整,但主要目的均在於簡明扼要呈現「點」與「線」。「點」是指學習重點,「線」是指歷史發展脈絡,讓學生在龐雜的歷史事件中,抓住重點,辨識朝代特色、史事發展、因果關係等。
(3) 文本閱讀
閱讀有助培養思考、組織及分析能力,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擴闊他們的歷史視野,並能發展學生共通能力,提升其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文本閱讀即利用歷史學習閱材,讓學生透過理解、提取、批判、組織、評鑑,在閱讀過程中按步遞增歷史知識,從閱讀進到歷史思考。教師亦可提供不同學者的歷史學習閱材,讓學生能從更多角度了解史事,培養他們客觀持平地分析與評價史事的能力和態度。歷史文本閱材豐富,除以文字表述的文獻、文章外,亦包括能被觀察的圖像、廣告、電影等,可見歷史文本閱材的多樣性,教師宜選取切合學生能力的歷史文本閱材,提供引導問題。閱材及問題設計方式沒有固定規範,可在整篇資料後設置不同形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理 解、思考;亦可將資料分成小段,於每段設問,循序漸進,由易而難。
(4) 創設情境學習
透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感知、理解學習內容,誘發學生的思古幽情,令學生移情共感,將知識與情感結合,培養同理心。教師因應不同的學習內容,模擬歷史情境,例如走出課室(如參觀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利用實物,增加共鳴;亦可在課堂中透過電影復現歷史場景、背景音樂、歷史片段,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還可透過角色扮演、戲劇創作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代入歷史場景、人物,體會及了解前人思想、感情與事蹟。
本校的中國歷史科學習不局限於課堂內,當有有合適的機會時,會充分運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發展全方位學習。而實地考察、博物館學習是歷史教育的特色,也是全方位學習活動的體現。實地考察旨在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踏進歷史現場,親身接觸歷史文物,使他們對歷史事件及現象產生真實感,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投入歷史的學習,建立歷史意識與情感。
3.3 學科活動
3.3.2跨學組活動
本科與生活與社會科、宗教科同屬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各科互相緊扣,從不同的探究角度,幫助學生掌握及達至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設定的學習概念和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教師配合學校的情況,靈活而有計劃地和人文學科或其他學習領域協作,透過組織不同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融合各科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益。
本學年中國歷史科計劃與以下科組合作:
1.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組合作舉辦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活動
2.繼續與生活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合作推行「兼容並包的中華文化學習體驗營」
3.與活動組合作舉辦慶祝或紀念中華傳統節日
4.與中國語文科合作舉辦以「孝親」為主題的學習周
5.與宗教科合作舉辦「利瑪竇來華傳教」的宗教史活動
6.與體育組合作舉辦「古代運動會」
7.與小學學常識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舉辦國家安全常識問題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