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本科教師依據《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24)的課程架構,並參考各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以及本校的特殊情況,規劃學校的視覺藝術科的校本課程。視覺藝術科課程以主題單元,整合視覺藝術知識、視覺藝術評賞和視覺藝術創作三個學習範疇,三者互相緊扣,相輔相成,讓學生從視覺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創作中學習視覺藝術知識,幫助學生發展相關的能力。

 

課程架構包括四個主要學習目標,即創意及想像力、發展技能與過程、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及認識藝術的情境,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為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提供方向和重點,亦是學生在視覺藝術學習上的主要目標。

 

根據課程指引,本校視覺藝術科的學習主要涵蓋三個學習範疇:視覺藝術知識、視覺藝術評賞和視覺藝術創作。通過這些範疇的學習,發展學生觀看方式、創作方式和思考方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學生在第四學習階段可以靈活地將藝術知識融匯於評賞和創作中,作更深層次的視覺藝術探索。高中的視覺藝術選修科,更可為學生日後升學、參與視覺藝術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奠定良好基礎。有關視覺藝術選修科的詳情,可參閱《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5 年)。

 

視覺藝術的知識範疇涵蓋了視覺語言的學習,涉及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視覺元素包括線條、形狀、形體、空間、色彩、明暗和質感等,而組織原理則是指構圖的方式,包含均衡、重複、統一與變化、節奏、比例、重點及動感等。這些元素和原理都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其表現力和意義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背景、文化環境、美學觀點、個人經驗及媒材技巧等。在學習視覺藝術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視覺感知、心理狀態、文化脈絡和藝術內涵等不同層面進行探索,結合評賞藝術的語言和方法,並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和技巧,從而發展其視覺藝術知識,培養相應的能力和素養。

 

視覺藝術的評賞是指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直接反應,涵蓋了對創作者(無論是自己還是藝術家)在不同情境下所創作的藝術品的欣賞。這包括了感性和理性的回應。在評賞過程中,學生透過感受、觀察和分析,以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所呈現的藝術表現,將其自身經驗、社會文化及歷史情境相結合,運用評賞語言闡釋藝術品的多層意義,逐步理解視覺藝術與個人及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視覺藝術創作則是學生從評賞、觀察、記錄及其他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綜合並應用於概念性及實踐性過程中。通過結合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學生能在不同情境下創作出合適的表達模式(例如再現、表情、表現)的藝術作品,或用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視覺藝術創作可以以多種形式、媒材和技法呈現,例如中國水墨畫、中國書法、繪畫、版畫、素描、設計、數碼藝術、錄像藝術、陶藝、雕塑、紮作、編織以及新興的藝術形式等。